打柴劝弟

秦腔传统戏
《打柴劝弟》又名《折桂斧》 ,秦腔传统戏。《打柴劝弟》又名<折桂斧> ,秦腔传统戏。明,陕西蓝田樵夫陈勋,没日辛苦采樵供其弟读书。弟陈植不忍兄。[1][2][3]

剧情介绍

《打柴劝弟》又名<折桂斧> ,秦腔传统戏。明,陕西蓝田樵夫陈勋,没日辛苦采樵供其弟读书。弟陈植不忍兄
1963年,在“左”的路线强制下,停演传统戏,只演现代戏,这就使苏育民常演的几折脍炙人口的佳作,也不得不辍演。一次,他领着三意社长安县祝村演出,这里是个"戏窝子"(关中一些地方把懂戏的人多的村镇叫“戏窝子”)。三意社有不少演员都是这一带人,他们到这里演出就等于回娘家。当时有不少群众在下面议论,都想看苏育民的《打柴劝弟》。副社长曹集中就是祝村人,他听后急忙打圆场说:苏社长身体不好,已经好久不演戏了!但戏迷们不管这一套,便拥到苏的住处,恳求地说:“苏社长,你们三意社和咱祝村的交情不用多说,你是一清二楚的。现在社员没有别的要求,想看你的《打柴劝弟》,你总该不会拒绝吧!”苏育民实在感到盛情难却。心想,这事如果放在前几年又算得了什么呢!可是如今,如今……他再也不敢往下想了,只好嘿嘿地笑着,不敢冒然答应,只好说:“让我们研究研究”。话虽是这样说,但苏育民却十分不安,为了不使乡亲们失望,也不使苏家的戏逊色,苏育民便关起房门独自个在房中练起柴担来。因为他已辍演多年,又生过病,练了不到两个小时,已是汗流浃背了。他走到镜子前边一照,见自己的脸和关公差不多,头上还冒着缕缕热气,疲惫不堪的感觉一下子消失。他想:这时如果登台演出,陈勋这个人物形象一定会让观众感到逼真的。就在这天晚上他为祝村观众加演了《打柴劝弟》,足足赢得了五分钟的掌声。
打柴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