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普陀寺

上海浦东川沙镇的寺庙
小普陀寺,又名太史庵,原位于川沙镇六团社区浦东运河与六灶港交汇处西岸,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由于其建筑雄伟,香火旺盛,闻名于海内外。[1]

历史沿革

小普陀寺(上海浦东
据说寺院建成,占地十四亩,寺门横额刻有“小普陀寺”四个大字。江南的寺院中往往是佛、道不分,混为一体。该寺山门内塑四大金刚,像高丈余,身穿五彩盔甲,庄严威武。东庑西庑有房七十二间,与山门、正殿和二殿构成两个天井。前天井,中间置大鼎(炉),东侧有“万民钟”。后面是正殿,上悬“大雄宝殿”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匾。殿宇高耸雄伟,雕梁画栋,四根圆柱每根粗得可双人合抱,殿正中南向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北向供观世音菩萨。二殿上有“玉皇宝殿”横匾,北殿系民国期间重建小普陀寺时所建,东北侧有关帝殿和岳王殿,东西两庑供罗汉佛像和地母菩萨,以及十殿阎王等。寺内空角和殿外空地,遍植花卉树木,四周围墙。小普陀寺的建设格局,成为当时浦东佛教圣地的一大景观。
小普陀寺建成后,经过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和民国二十年前后三次修[]。在民国年间重修小普陀寺时,在寺前八灶港南岸,挖土堆筑了“洛迦山”,这就补足了仿照佛教圣地普陀山寺院的原样。山上建有六角形观音殿,内供独段香樟木雕成的千手观音像,高一丈六尺,一千只手从四面八方展开,栩栩如生,佛像用200克黄金镀身,闪闪发光,煞是壮观。观音殿西建有观音说法小屋;洛迦山下建“梵音洞”,洞内光怪陆离,使人浮想联翩。洞西有亭,又有一口水井,传说可看到人的前世和来生。洛迦山四周种有成片的竹林和树木,外挖壕沟,东西还有三多桥和四安桥,走上怀德桥就和北岸小普陀寺相通。小普陀寺经过多次重建扩建,连同洛迦山在内,共占地四十余亩,成为川、南、奉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每逢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称浴佛节)和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六月二十九、观音成道、九月十九观音出家(统称“观音香会”)之日,民间佛教活动盛行,可谓盛况空前。惜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小普陀寺连同洛迦山被全部拆除,千手观音像也毁于“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