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竹

禾本科刺竹属植物
金丝竹(拉丁学名Bambusa vulgaris var. striata Gamble;英文名称:Golden Bamboo, Stripe Bamboo),别名黄金间碧玉竹、青丝金竹挂绿竹等。是禾本科刚竹属植物,单子叶植物[1]
金丝竹一般丛生,株高6-15米,杆面橙黄色,具宽窄不等的绿色纵条纹。侧枝簇生节上。叶呈长椭圆状披针形,有短柄,平行脉;叶片有叶鞘,鞘先端有毛。鞘呈三角形,淡绿色并有数条黄色条纹,外被密毛小穗呈圆锥状或簇生,小穗4-12着生枝节。两性花,花后常枯死。果实长椭圆形。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岛台湾南部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适生于疏松肥沃之砂质壤土[2]
金丝竹用途广泛,除了观赏之外,竹笋还可制成笋干或罐头。园艺爱好者还可用竹子制作盆景。嫩竹叶、竹茹、竹涩,还可作药用,江浙民间就有以虫蛀之笋供药用,名“虫笋”。另外,金丝竹还可固土防冲、防风减灾,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1][3]

物种简介

台南五妃庙、开元寺后院的金丝竹,素有“竹影婆娑”和“金丝竹韵”的美誉,极孚盛名。金丝竹以金黄竹竿间带有深绿纵纹而独具秀雅羡色。竹子纤细俊[],刚柔兼济,中空有节,古人盛赞它的高风亮节,美称其为“全德君子”。台湾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地,竹子比比皆是。而金丝竹尤以其婀娜轻盈的姿态,幽柔和谐的色泽,颇具观赏价值。古人以“丝竹”作为乐器的代称,而金丝竹是制造“竹韵”的主要材料,又称之“七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