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筑是指专门用于收集、保管、研究和展示自然、历史、文化和艺术等领域实物或标本的公共建筑。
历史沿革
博物馆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及珍稀的自然标本大多被收藏在皇家宫廷、私人官邸、教堂修道院或大学中。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专为收藏美术品而设计的房屋建筑——乌菲齐美术馆。1683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尽管如此,当时的博物馆建筑仍然保持着殿庙宇式的风格,内部并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1793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将路易王朝在卢浮宫的收藏向公众展出,这标志着旧建筑转变为公共博物馆的开端。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许多专门为博物馆修建的建筑也是模仿宫殿寺庙的古典形式。然而,这种建筑形式在使用上存在诸多缺陷,如功能分区不明确、人流路线组织不合理、层高过高、采光照明和藏品保管条件差、辅助用房不足等。随着现代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博物馆建筑设计逐渐接受现代建筑原则,强调功能需求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理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一批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博物馆建筑相继问世,如路易斯安那州博物馆、巴黎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莫斯科国家画廊等。这些新型博物馆不仅功能完善,还注重与环境的融合,提升了城市的美观度。[1]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博物馆,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等,因其独特的性质和历史背景,只有在古建筑中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因此,即使这些古建筑与合理的功能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也会通过改造来适应现代博物馆的需求。改造通常是在保持原有外观的基础上,调整内部装修,增强安全性,改善藏品保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