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埠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辖镇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孔埠镇(现属汪集街道管辖),孔埠地处涨渡湖之西北,西滨倒水,地形北高南低,呈南北狭长行。总面积5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万人口,可耕地面积36,810亩,离新洲区中心17公里,离武汉市区约40公里。西与仓埠隔河相望。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农业种植以粮棉为主。[1]
孔埠原名孔家埠,位于倒水故道西岸。当年倒水槽深。常年有水,船、[pái]下经涨渡湖直出长江,上溯可抵红安八里湾。水运畅通,同成集镇。清末,民国年间,孔埠出产的棉布,曾运销云,贵。日军入侵之后,商业日渐萧条。特别是1939年,日军在一次“扫荡”中,曾窜入孔埠杀死14人,烧毁半条街。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与地方封建势力相勾结,欺压老百姓,敲诈商民,商店倒闭,作坊停业,到解放前夕,只剩下一些小店铺,变成了冷落的露水集。今日孔埠的治所,由于倒水改道,建在倒水古河床之中,街道整齐、清洁、繁荣昌盛,展望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孔埠土地虽然肥沃,但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水灾为烈。明清2代544年中,大小水灾多达263次,而且年灾跌见。常常破堤溃口,屋倒禾淹,民不聊生。民国初期,沿长江修筑堵龙堤和肖公闸,防止了江水上漾;而夏秋之季,举水二河山洪爆发,涨渡湖却变成了死水潭,滨湖地带任常常破围成灾。1951---1953年县人民政府领导兴修主水大堤,挖通鹅公颈,导举水直注长江,减少了涨渡湖来水流量,1956年对倒水进行了“堵支强干”,拓宽了河道的治理,孔埠人民免除水灾。

历史沿革

孔埠居民,据《黄冈县志》和姓氏宗谱记载,大部分都是明代初年从江西迁来的。数百年来,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定居繁衍,围湖种田,长期和自然灾害做抗争。在反对地主、湖霸剥削压迫的同时,进而积极投入争自由,求解放的革命斗争,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历史壮歌。辛亥革命中,张和、桂立恒等积极参与战斗;土地革命中,喻稚南在八里畈创立农会,白洋、双河、孔埠等地农会相继建立,掀起农村革命风暴,举起“一切权利归农会”的大旗,与当时封建势力展开了争锋现对的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