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鲫

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培育的三倍体鲫鱼
1
4
工程鲫,又名湘云鲫Carassius auratus),[1][2]是指结合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技术,由异源四倍体鲫鲤精子与二倍体日本白鲫卵子受精培育出来的三倍体新型鲫鱼,[9]属于鲤形目鲤科鲫属鲫种。[2]工程鲫具有不育性、生长快、耐低温、耐低氧、抗病力强、食性广、生长周期长、饵料系数低、成活率高、易咬钩、易捕捞、易运输、不易脱鳞、肉嫩味美等优点,[4][10][11]已在辽宁江苏江西广东、湖北、安徽浙江四川重庆湖南各地大力推广养殖,具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9][12]
工程鲫体侧扁,体被圆鳞,背部隆起、较厚。吻钝,口端位,斜裂,下唇厚,口角无须,但有两对微小的须痕。体侧上部青灰色,下部银灰色,腹部白色。[4][5]工程鲫通过人工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催产,然后人工授精将四倍体鲫鲤精液和二倍体白鲫卵子混合进行繁殖。[6][7]工程鲫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库湾养殖、稻田混养等,在养殖过程中,饲料蛋白质含量需大于30%,水体中有效溶氧量需3毫克/升以上。[13][14][15]

来源

工程鲫,由湖南师范大学的中国工程院刘筠院士团队为首的技术协作组,结合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技术而培育出来的三倍体新鱼种,[9]1988年定名为“工程鲫”。[3]因为此鱼育成于湖南省而取名首为“湘”,又考虑到此鱼是刘筠院士科研成果,故取筠的同音字“云”字为第二字,因而得名“湘云鲫”,[3]于1998年进行了商标注册登记并正式命名为湘云鲫。[1]工程鲫培育以异源四倍体鲫鲤为父本,该父本是由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湘阴县东湖渔场合作,以湘江野鲤(2n=100)为原始父本,红鲫(2n=100)为原始母本,通过远缘杂交培育的两性可育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异源四倍体鲫鲤(4n=200)群体,该异源四倍体鲫鲤精子与二倍体日本白鲫卵子受精形成三倍体湘云鲫(3n=1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