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是以道教义理为基础和核心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
道教文化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崇敬自然与鬼神,发展于东汉,兴盛于唐宋,于清代衰落。[1][4]道教文化精神的核心内涵主要表现为“虚无”“自然”“纯粹”“朴素”“恬淡”“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等特征。[5]其主要内容包括道教神学、道教伦理、道教哲学、道教金丹术、道教医学、道教文艺、风水文化等。[6][7][8] 道教文化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9] 发展历史
道教的思想起源,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的崇敬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鬼神崇敬早在原始社会甚至之前的洪荒时期便已存在。中国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中国的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敬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敬仰。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敬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敬也逐渐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敬,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