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中学-抖音百科
莆田中山中学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最繁华的胜利路新街口,其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莆田涵江区人田春霖、游观澜等人创办的莆田小学,校址设在涵江区古驿道前鳌[áo]峰,是一所具有几十年历史的学校。经过几代园丁的辛勤浇灌,学校教学成绩显著,在社会上赢得了高度的赞誉,为国家输送了陈国柱、林汝男、杨杞松、陈光毅、陈兰通、黄克清、郑炳清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新世纪又赋予她新的时代内涵和蓬勃的现代活力。 办学条件
多年来,莆田中山中学以“创名牌学校,育一流人才”为宗旨,本着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为宗旨,竭诚为莘莘学子提供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经验,一流的教育成果。学校现有教学班63个,学生4000多人,教职工208人,其中高、中级教师110人,本科教师168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6名。其前身是1924年秋,涵江区人田春霖、游观澜等人创办的莆田小学,校址先设在涵江区古驿道前鳌峰田宅,后迁址兴化府节孝祠内-莆田兴化府城隍庙附近-现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医疗集团旧院区附近。同年10月,增设初中部,改称私立莆田中学(俗称公学),小学部称莆田公学附属小学,后改名莆田私立初级中学迁到城隍庙左边的四贤祠(福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医疗集团旧区附近)内、二忠祠右边上课。二忠祠,四贤祠前,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载,明朝正德年间壬申(西元1510年)建祠祭祀保卫莆田的莆仙籍贤人陈文龙,陈瓒叔侄,今所专祀二公,有司每春秋致祭。四贤祠,在城隍庙左。明朝成化(西元1465-1487)年间巡按尹仁,祀莆仙籍贤人陈俊卿、蔡襄,名二贤祠,后增艾轩林光朝,改匾为三贤。嘉靖庚申,又增加参政龚茂良,匾改为四贤,有司春秋致祭。万历年间,陈布政陈瑛同明朝尚书陈经邦重修。民国20年,西元1931年,改名莆田私立初级中学。民国25年,私立莆田初级中学(俗称公学),初中部停办,附属小学由国民政府莆田县政府接收,改称县立兴贤小学, 民国28年春季,迁往常太乡洋坑村上课。莆田小学堂,创办于1924年,1936年撤销,1942年复校并改名莆田县私立中山初级中学,1956年莆田县接管改校名为莆田第五中学,1966年 因文革停校,1974年复校,1988年又更名为莆田中山中学。1999年秋季高中,初中分别独立分设,初中部、高中部分别独立,乔迁新址,高中部乔迁位于梅山路的前福建高级妇幼卫生学校的地方(福建高级妇幼卫生学校后改制为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分校、福建莆田学院医学部)新址,校名沿用莆田第五中学,初中部恢复中山中学校名,初中部改为私立中山中学,近几年中考屡创佳绩,考上省一级达标校线比率均在55%以上。 新校区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