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中喙鲸

鲸目喙鲸科动物
秘鲁中喙鲸(学名Mesoplodon peruvianus)旧称秘鲁喙鲸,是相当晚期才被发现的喙鲸。1976年,科学家在秘鲁的鱼市场中发现不知名的喙鲸头骨,鉴定后认为是中喙鲸属喙鲸,但物种不明;直到1985年才在秘鲁另一处鱼市场发现完整样本。原先认为它们仅分布于南太平洋东部,但是在1990年时,有2头个体在下加利尼福亚(Baja California)南端搁浅,其中1头尚存腐烂尸肉,另1头仅存骨骸;另外在新西兰的凯古拉(Kaikoura)附近也曾发现搁浅个体。它们是迄今发现体型最小的喙鲸,一般较常用的俗名是小喙鲸(Pygmy Beaked Whale)和小中喙鲸

形态特征

秘鲁中喙鲸的体型与其他中喙鲸属喙鲸相近,呈纺锤状,身体横切面周长最大的区域在胸鳍与背鳍之间。背鳍小而呈三角形,略呈镰刀状,大约在背部2/3的位置。尾柄粗厚,尾鳍很宽(相当于全长的1/4)。额隆在喷气孔前方鼓起,以相当陡的角度与短嘴喙连接,嘴部曲线朝后方弯曲上翘。成年雄鲸下颚有2颗牙齿,位于嘴喙尖端后方,仅稍微突出下颚骨,当它们闭上嘴巴时便看不见。成鲸背部与侧面普遍为暗灰色,腹面则浅得多,特别是在下颚、喉咙与肚脐前方。背鳍、胸鳍、尾鳍皆呈暗灰色。雄性可能在背部有明显的浅色“V形”图案。成年个体的体长大约为4米(13英尺),出生时体长约为1.6米(5.2英尺)。

分布范围

可能局限于热带太平洋的东部。多数的搁浅与意外捕获事件都发生在介于南纬11至15度的秘鲁南,中部之伊卡利马沿岸。秘鲁中部沿岸外海也曾有一些待查的目击记录。发现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jiǎ]拉巴斯湾的二次搁浅(1990年1月与4月)是秘鲁中喙鲸首次出现在秘鲁水域之外的记录。但在秘鲁与加利福尼亚地岬之间则无确切的出现记录。秘鲁南部可能接近它们分布范围的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