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食物,指食疗原料的性能属温,能治寒性病,是属于中医学的概念。“性”,是指食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中医学上,称为“四性”或“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之于热,凉次之于寒,在程度上有差异。温热食物有温经、散寒、助阳、活血、通络等作用,适用于寒性体质或病证。[1][2] 生活中的食疗,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凉者温之”的中医原则;[3]常用的药食同源热性食物有荜茇、干姜、高良姜、黑胡椒、肉桂等。[4] 相关定义
热性食物,指食疗原料的性能属温,能治寒性病。“性”,是指食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中医学上,称为“四性”或“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之于热,凉次之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一般来讲,寒凉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温热食物有温经、散寒、助阳、活血、通络等作用;平性食物大都具有补益滋养的功效。[1][2]
食物的四气属性,是古人根据食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反应归纳总结出来的。凡适用于热性体质或病证的食物,就属于寒凉性食物。如西瓜可用于热病烦渴,鸭梨可用于咳嗽、咯黄痰,表明这两种食物具有寒凉之性。反之,凡适用于寒性体质或病证的食物,则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干姜可用于胃寒腹痛,生姜、葱白用于风寒感冒等, 表明其具有温热之性。在实际应用时,应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为原则。还有一类食物,寒热性质倾向都不太明显,作用比较和缓,则归于平性食物。如粳[jīng]米、黄豆、白扁豆、山药、莲子、牛乳、猪肉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