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医学科学
中医学有数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古代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3]
中医学起源发展于中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主要取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和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经典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在理论与临床、分化与综合、传统与创新中,不断地得以发展。从晋、唐,到明清的许多医家,在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经验方面,提出诸多创新性观点与学说,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2]
中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健康维护与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大量中医学典籍经过系统的选译或全译传入西方,西方开始出现专门研究中医学的组织和机构,并出版了相关著作,中医学开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被引入西方,为西方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5]同时中医学也存在一些争议,在于西方对中医的“成见”。主要原因有缺乏考核标准,难以规范,部分中药可能产生副作用,部分中药成分不明等。[5]

历史沿革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很早就有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记载。如《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人类在狗猎和畜牧活动中发现了动物药。夏商周时期就存在着对人体直观的外部形态的认识,这种认识已经深入到了内脏器官的某些结构,由局部认识深入到人身整体的生理活动现象。秦汉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主要表现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西汉淳于意形成了早期医案淳朴的学术风格,华佗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术启迪了外科医学。晋代王叔和的《脉经》、魏晋时期皇甫尴的《针灸甲乙经》发展了诊断学和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规范。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对前代本草学成就进行了整理,开创了本草分类的新方法。隋唐五代时期,医药学术和疾病防治的研究越来越细,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医学体系。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与创新,开创了中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到了清代,中医与世界各国医药的发展相比仍略胜一筹。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在治疗和预防传染病、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效果显著。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概括,有独特的理论内涵与宝贵经验。自汉代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以来,治疗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不断充实,中医学的辩证施治理论体系趋于完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