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理顺

明末殉国官员
刘理顺(1582年-1644年),字复礼,号湛六,河南杞县人,明末状元。[1]刘出生1个月丧父,随母亲长大成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乡试丙午科举人。其后27年间,连续9次参加进士考落榜。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他第十次赴京应试,崇祯帝复查考试卷时,对他的论断和忧国忧民之心十分赞赏,遂亲自批准他为第一名状元,封为翰林院修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入京,刘理顺写下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之句后自尽。[2][1][3]刘理顺之妻万氏、妾李氏及其子刘孝廉加上婢仆十八人,阖门缢死。[4]南明王朝赠他为詹事,追谥文正,清王朝赐谥文烈。[5]

生平事故

刘理顺曾师事睢州袁可立,后来恩师袁可立病故,刘理顺不辞劳苦回睢州(今睢县)致祭,督理“袁尚书大石坊”敕建工程数月不辍,同僚们刮目相看,后来刘理顺的一系列直言进谏之举,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其先师袁可立影子的。袁可立子袁枢饷军宁远,刘理顺赋诗《送袁环中督宁远饷》进行送别,足可见刘理顺虽身在朝廷,却心系边关的壮志情怀。
倪元璐黄道周、刘理顺俱为名臣袁可立门生,死事最为悲壮,天下公认忠烈。
兵部尚书杨嗣昌之父病故,按当时礼俗,杨应停职守丧,但杨眷恋名利,出任督师征剿李自成起义军。刘弹劾他“夺情非礼”,又说他“如战不胜,则进退失据”。杨因此怀恨在心。唆使刘之上司将刘罢官。后来皇帝思念刘之忠勤,再次起用他主讲经筵,兼知制[gào]。他秉笔直书,在其撰著中,对忠良之臣大加颂扬,满朝文武都以能得到他的赞誉为荣,以“此鼎元刘公之笔”相诩。按明制,任修撰9年即应提升职务,而刘因不肯贿赂权贵,延至10年才升任左春坊左中允。时李自成在中原屡败官军,诸将帅争相贿赂上司,掩饰败绩,逃避罪责,刘对此忧心忡忡。李自成围汴,刘陈述防御之策,被当权者斥为庸论,不予采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京师,刘与妻妾家仆12人投[huán]俱死。义军制将军李岩系刘的同乡,至刘宅欲加保护,见刘等已死,遂令军士守护,禁止抢掠,叹息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