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也泛指粮食类作物。该词最早出自《论语·微子》,荷蓧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1][2] 夏代主要有谷、稻、麦、菽和糜等。商周时期,中国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增多,并且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井田制”实行集体劳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统,人们开始使用粪肥、绿肥以及草木灰。这些条件使得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逐渐淘汰了一些产量低口感差的植物种类。秦汉时期麦和稻的种植开始普遍,在北方麦的种植得到大力推广。《齐民要术》对南北朝时期之前形成的粮食栽种局面进行了记录,粟居首位,麦、稻则稍后于粟。而在唐朝的《四时纂要》中,已成为粟、麦、稻并称。在宋代,南方的水稻种类已是早、中、晚皆备,籼、粳、糯俱全。明朝时期,粮食作物基本上还是沿袭前代。但是这个时期,随着中国与海外交往的增多,中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几种农作物如玉米、番薯以及马铃薯在这个时期从海外引入种植。清代前期(1840年前),在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选育出了大量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近代以来,随着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五谷的品种变得丰富。同时五谷不再是指五种粮食,而指的是谷类粮食的统称,“五”作为虚数,指众多的谷类作物。[3][4] 五谷古代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现代对于五谷的具体构成无统一结论,多数学者认为是在古代两种说法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种植习惯和作物演变有不同解读。[2]
名称由来
五谷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微子》,荷蓧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1]五谷古代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