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物理学系在全国具有很高声誉。其理论物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是“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在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物理学与天文学”世界排名201-250名,位居内地高校第8位。北师大物理学科已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近五年来,7种教材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全国物理院系中名列第一。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公开课”;近五年以来,共发表SCI论文750余篇,包括含1篇Science、19篇PRL,ESI高被引论文7篇;3人在APS March Meeting上做邀请报告;2人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人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引科学家。是我国物理学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力量之一。 物理系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的建立与发展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历史息息相关,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开设的物理学课程。1911年创建数学物理部,1923年正式成立物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原辅仁大学物理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如吴有训、张贻惠、张宗燧、赵忠尧、何泽慧、夏元瑮、褚圣麟、郑华炽、余瑞璜、何育杰、张维正、李意然、吕烈扬、张阜权、林振金、黄祖洽、凌永顺、喀兴林、刘辽、马本堃[kūn]、梁绍荣、方福康、闫金铎、梁灿彬等在此从教,并培养了汪德昭、乔登江、汪成为、凌永顺、刘尚合等多位院士和一大批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20世纪物理学的快速发展促使物理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派生了一大批新兴学科,并促成了我校天文系(1960)、低能核物理研究所(1979)、无线电系(1980)、分析测试中心(1980年初)、系统科学系(2002年)等相关院系的诞生,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是国内最早具有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