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仁虎

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夏仁虎(1874~1963),南京人,字蔚如,号啸庵、枝巢、枝翁、枝巢子、枝巢盲叟等。他兄弟五人,即夏仁溥、夏仁澍、夏仁析、夏仁虎、夏仁师,排行老四,乡人成其为“夏四先生”。[1]夏仁虎自幼聪慧,在兄弟五人中,以他的学问事业最为突出。曾担任北京大学讲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人物生平

夏仁虎生于书香门第,3岁开始识字,启蒙的是他的母亲。7岁就会对对子,伯父出上联“犬吠千门月”,夏对下联“鸡啼五夜霜”,可见他的早慧。儿时他还常常偷看小说。11岁师从江南名家陈作霖,学作文章。但他偏爱诗词,不喜八股。有一次他在雨夜偶得断句:“窗外芭蕉篱内竹,一般夜雨两般声”,陈伯雨谓有词意,于是有“两声词人”之号。一说是有一次赶上秋风夜雨,忽得句云:“篱外芭蕉,窗前竹叶,一般风雨,两样作秋声。”遂有“两声词人”之目。不过自幼“不喜八股”大概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应童试考秀才曾一再落榜。后来他回忆说:“余应童试亦再黜,至今思之,头犹作楚”。事隔多年想起来还头疼,真是印象太深刻了。
光绪十七年,夏仁虎这年18岁,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考中了秀才。古代学宫旁有泮水,童生考取秀才后,要到学宫明伦堂谒学老师,曰“入泮”。夏仁虎是光荣“入泮”了。次年,夏仁虎因岁考成绩优异,补上了廪生。这在当时更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清制秀才必参加岁考,考不好有可能被黜革,很严格的,所以过去有俗话说“秀才怕岁考,叫花子怕狗咬”。
光绪二十一年,22岁的夏仁虎,因其出色的才学受到当时江苏学政龙湛霖的赏识,被选送江阴南菁书院深造。该书院系光绪中黄体芳任江苏学政时所建,不课八股,而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兼及于小学、天文、地理、算法之类,是很有名的。夏仁虎回忆当年的“同院生多贵家子弟,酒食征逐甚繁”。夏仁虎和他们闹不到一起,“唯日坐藏书楼,泛览载籍,学识始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