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良臣

元至元年间四川中书省事
汪良臣(1231——1281),世显第四子。十六岁就跟随兄德臣出征(攻蜀),为偏将。[1]1253年,德臣奉旨建利州,荐他为巩昌军元帅,领兵屯田于利州之白水(今白龙江),并守州之南为外卫,以防宋人来袭。[2][3]1258年,宪宗统大军攻蜀,良臣回巩昌,掌理对南征军的资粮供应,诏命权便宜都总帅府事。[4][5]

概述

中统元年(1260),世祖即位于开平城,弟阿里不哥也在漠北和林称汗,兄弟争位。掌管陕西政务的大臣刘太平、霍鲁怀和屯驻六盘山的蒙古军主将浑都海等都拥护阿里不哥。五月,世祖所遣陕西、四川宣抚使廉希宪京兆(今西安),捕刘太平等下狱,并遣使传旨命浑都海入朝,浑都海不奉命,杀使者,起兵响应阿里不哥。时京兆无兵备,希宪急命良臣率秦、巩之军讨伐浑都海。良臣起初还以未得诏旨为辞推托,希宪随宜将自己所佩虎符、银印授之,称奉有密旨,命他为总帅,统领陕西汉军守备沿河一带,于是受命出兵。浑都海见京兆方面有备,率部西去,七月,与阿里不哥所遣阿兰答儿统率的军队会于甘州(今张掖),即合兵东进,并遣人策动陇、蜀诸将,来势甚猛。良臣军与诸王合丹等及蒙古官八春统率的军队会合,与敌军相拒于删丹(今山丹)。
九月,大战耀碑谷,两军对阵时,适大风扬沙,白昼晦暗,良臣乘机命军士下马持短兵冲敌阵左,绕出阵后,再溃其阵右而出,八春军则从正面攻之,大败敌军,获阿兰答儿、浑都海,解送京兆处斩。此战粉碎了阿里不哥据有关陇地区的企图,对世祖统治地位的稳固确立起了很大作用。
二年,入朝于上都,世祖盛赞其战功,良臣谦称自己只是奉行统兵诸王的成算而已,益受嘉奖,诏就佩已给虎符,授巩昌路同签都总帅(授官制文见王恽《中堂事记》),军民官皆听其节制。至元元年(1264),奉命代兄忠臣出领屯戍青居的巩昌军。青居(顺庆府)是当时东川蒙古军大本营,由巩昌总帅领本部军佐蒙古征南都元帅钦察同戍,与大获山城(阆州)元帅杨大渊、运山城(蓬州)元帅张大悦、大良城(广安)元帅蒲元圭所部军联成一片,合称东川四帅府。宋将昝万寿率战船200艘溯嘉陵江来袭青居,良臣击退之。三年,授阆、蓬、广安、顺庆等路征南都元帅,与钦察同为东川四府最高统兵官。四年九月,良臣以钧鱼城险绝难攻,奏请在逼近其地的母章德山建立城寨,以控扼钓鱼城宋军,诏从之,于是将青后巩昌军南移九十里,夹嘉陵江东西筑武群、母章德两城(今武胜南)戍之,“昼则出逻设伏,夜则画地分守”;五年三月,改母章德山城为定远城,武群山城为武胜城。出兵攻重庆,败宋将朱[]孙之军。六年,授东川副统军。八年,侄惟正顾念他多年在外领兵作战劳顿,向朝廷请求由自己代替他,于是良臣回巩昌。九年,复授为巩昌便宜都总帅,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