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武师是20世纪香港电影造就的一个特殊工种,最早指戏曲出身、转投电影武师行当的一群人,[2][3]可以做替身、特技、龙套等。[1]
20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中国内地受战乱波及,当时京剧与粤剧中的武行与戏班集体南迁至香港。他们开设戏班传授技艺,将传统戏曲中的打斗程式传给了香港青年。[4]香港最早一批初入行的武师全是贫家子弟,从小被家里送去学戏,后来戏曲没落、电影兴起,于是从唱戏改行做了武师。[5]1970年代,李小龙带领香港电影进入了新的时代,李小龙去世后,香港功夫片进入一个低谷期。直到刘家良、洪金宝、成龙等武打明星相继崛起,1980年代香港功夫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6]20世纪90年代之后,武行生态开始渐渐有了变化。以徐克、李连杰《黄飞鸿》、程小东《新龙门客栈》为代表的功夫片,视觉风格以美感为主。[5]随着港产电影数量下降和动作片口味变化,龙虎武师逐渐被拥有更多安全保护措施的专业特技演员替代。[7] 龙虎武师是香港动作电影特定年代的特殊的产物。龙虎武师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慢慢地完善了动作电影技术和风格,也才有了现在华语动作电影甚至世界动作电影的成就和保证。[3]
历史沿革
武行最初起源于中国戏曲,[6]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以有伤社会风化为由,武侠片在中国大陆遭遇禁拍,20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中国内地受战乱波及,当时京剧与粤剧中的武行与戏班集体南迁至香港。这些戏剧大师来香港后为谋生路,开设戏班传授技艺,将传统戏曲中的打斗程式传给了香港青年。以开办“中国戏剧学院”的京戏大师于占元为例,他在开班授徒后意识到香港观众对京剧的接受度有限,在英国殖民文化影响下市民对电影的兴趣也远高于传统戏曲,他授受的徒弟日后唱京戏的可能性很低,戏曲表演在香港电影中才能有用武之地。于是他逐渐放弃了只培养戏曲演员的观念。在动作场面上,以京剧为代表的北派戏曲与以粤剧为代表的南派戏曲相比,动作更加大开大合,动作、频率与幅度的变换更 为迅疾;而粤剧中的动作则以短打为主,风格稳重厚实,弥补了北派戏剧的不足。成龙、元彪、洪金宝都是戏班出身,他们从最底层的龙虎武师做起,将戏剧动作美学电影化,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中的打斗动作场面酷似传统戏曲,动作设计脱胎于京剧等传统戏剧的舞台设计,整体风格偏向舞台化与程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