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003年在北京成立的研究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英文名: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简称“作科所”)成立于2003年,是国家级作物科学专业研究所,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和杂粮等作物为重点,作物科面向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资源研究为基础,基因挖掘为核心,品种培育为目标,耕作栽培为保障,开展作物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7]最高负责人为周文彬,总部设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8][1]
1957年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大会召开,邓子恢副总理到会作指示。1959年6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辽宁分院成立。1970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建制,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1985年2月7日,文化部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的《中国稻作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1997年9月10日,农业部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与兰州畜牧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2001年9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合并。2006年7月26日,国家科技部批准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建立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9]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表的项目《一种小麦黄色素含量性状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获得了专利。[10]2017年,刁现民发表了专著《Genetics and Genomics of Setaria》。[11]2022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金色农华种业合作签约。[12]截止2023年12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下设4个研究中心,共有20个创新团队和54个创新研究组。[7]
1978年3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有51项科技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的《中国抗稻白叶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应用》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的《玉米冠层耕层优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的《耐密高产广适玉米新品种中单808和中单909培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的《黄淮海夏玉米机械粒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3]

历史沿革

1957年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大会召开,邓子恢副总理到会作指示。4月24日,中央批准任命丁颖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7月,李富春副总理指示,要在全国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化肥实验示范研究工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全国化肥实验网。8月,丁颖教授在《农业学报》发表了《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论著,论证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华南。[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