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邱寺-抖音百科
浮邱寺,位于湖南省桃江县西南方向七千米的浮邱山主峰,原为道教浮邱观,又名凌霄宫,[2]是佛道共存的寺庙。[1]该寺庙建于南北朝刘宋年间(420年—479年),明清朝廷曾设道纪司于此,管辖滨湖三千余道士。[3][4]浮邱寺于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01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 历史沿革
浮邱寺建于南北朝刘宋年间(420年—479年),道士潘逸远在浮邱山主峰辟谷炼丹修道,建草庐于女娲补天的堆石坪上,供奉真武祖师,称为祖师殿,又称“凌霄宫”。据称潘逸远得道之后,去益阳渡化了知县汪必量、县帮办李云台,三人同上浮邱山将祖师殿扩建成浮邱观。唐初,尉迟恭奉旨修建龙牙寺之后,上浮邱观重修浮邱寺。从此浮邱观就变成了延至今日的浮邱寺。初次重修规模为五进五宅大佛寺。第一进为藏经阁;第二进为无量寿佛殿,还有南岳圣帝殿;第三进为祖师殿;第四进为大雄宝殿,内有释迦牟尼佛祖、观音菩萨、药师佛像;第五进为玉帝殿,有24位诸天菩萨。传说祖师菩萨金身是由800斤“九火铜”制成的,书有“尉迟恭监制”五个大字。明清朝廷曾设道纪司于此,管辖滨湖三千余道士。[3][4] 浮邱寺历经千年,几经损坏,又经几度修缮。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1755年)大规模改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两江总督陶澍,又捐资重修黄金阁、寿佛殿、祖师殿、观音殿,重建玉皇殿。山门立有贺氏所立的无量同寿碑,记述此事。1950年土改后寺庙作公产,留两僧守护。神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捣毁。1984年寺庙恢复。[3][4] 寺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