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谷绥阳谷道是一条公路,别名箕谷,时间是三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春,位于五丈原和马尾河谷之间,谷形如簸箕,又称“箕谷”,是太白县塘口街北侧上河与伐鱼河相沟通的秦岭山中的一条谷道。沿谷道北行至渭水岸边,东可至眉县,循斜谷大道北出,亦可径至眉县,诸葛亮讨伐魏国时途径的道路。[1] 交通路线
斜谷口与褒水上源一段褒斜道位于秦岭南麓,呈东北西南方向 布设。褒斜道为交通干道,其北侧有一些溪谷沟通秦岭南北,形成谷道。较大谷道有二:一为由今太白县西南的两河口北去,循红岩河(褒水上源)支流七里川上行,越秦岭,沿马尾河而下,至槐树坪出山口,直达渭水岸边;一为由太白县东侧的塘口街北去,循上河至秦岭梁顶,越过秦岭,沿伐鱼河而下,至金盆里东侧出山,亦达于渭水岸边。这两条谷道是通往宝鸡(陈仓)、凤翔的捷径。马尾河一线,今已成为宝鸡市通往太白县的公路线。 名字来由
伐鱼河谷道,位于五丈原和马尾河谷之间,谷形如簸箕,又称“箕谷”。据学者考证,伐鱼河本名“伐魏河”,以诸葛亮曾用以伐魏而得名。由于关中人土音“鱼”、“魏”不分,相沿日久,“伐魏河”就讹转为“伐鱼河”了。伐鱼河沿岸有栈道壁孔遗迹多处及“姜太公钓鱼台”1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闰三月立有《姜太公钓鱼碑记》1块,记述这条谷道是明代虢[guó]川巡检司经塘口、关堡至宝鸡县的通道。《三国志》中所记“箕谷”,“在县(今宝鸡市)东南六十五里”。《南山谷口考》记:“在宝鸡县东南六十五里,有箕谷水(伐鱼河),北入渭。”汉中市博物馆馆长郭荣章在考察褒斜道时,走访太白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太白县文化馆的有关人士,均称,箕谷就是太白县塘口街北侧上河与伐鱼河相沟通的秦岭山中的一条谷道。缘谷道北行至渭水岸边,东可至眉县,循斜谷大道北出,亦可径至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