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道子

东晋晚期宗室、权臣
司马道子(364年-403年2月3日),字道子,河内温县人,是东晋晚期的宗室和权臣。他是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七子,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同母弟,母亲是李陵容[1][2]
司马道子初封琅邪王,后徙会稽王。咸安二年(372年),他兼领会稽内史。太元八年(383年),他开始掌握大权。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去世后,他出任要职。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被杀,司马道子以皇叔身份辅政。隆安元年(397年),司马道子被迫处死亲信王国宝并道歉,后继续掌权,但朝政败坏,他沉溺饮酒,重用小人。元兴元年(402年)十二月,御史杜竹林将流放至安成郡的司马道子用毒酒毒杀,司马道子死时年仅三十九岁。[1][2]义熙元年(405年),谥司马道子为文孝王,让司马道子与会稽王妃合葬于王妃陵。[3]
晋书》评价司马道子:司马道子本应亲近贤能之人,担任朝廷的元辅,但他沉溺于酒色之中,听信谗言和阿谀奉承。这导致宦官和奸臣窃取了朝政大权,控制了国家的命运。起初,这导致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败坏,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可以说,司马道子实际上是晋朝的祸害。[4]

人物生平

权倾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