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玄学-快懂百科
魏晋玄学是产生于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基本构架,融汇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一股哲学思潮。其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本末有无”,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也即关于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此外,玄学家还对自然与名教、言意关系等问题进行过讨论。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1][2] 玄学的产生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经学过于繁琐等因素有关。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论”、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以及综合两家学说的郭象的“独化论”三种类型的学说。至东晋时期,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佛学渐盛,而玄学因理论的劣势渐趋衰颓。[1][2] 玄学在历史上对魏晋时期的文论建构、士人风尚等方面都有所影响。在思想上,为佛学的兴盛、隋唐时期重玄学的产生做出了贡献。其潜在的“体用”“性理”“内圣外王”观念 ,也对北宋理学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3][4] 词源与定义
“玄学”的“玄”字,最早见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虚无玄远、深奥莫测的意思。魏晋时期的哲学家大都把儒家的《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庄子》作为他们基本思想资料,合称之为“三玄”,他们之间的清谈玄言,也被称之为“理致甚微”的“玄妙之言”,所以后世称魏晋哲学为“玄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