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史台-快懂百科
御史台,是中国古代监察长官的官署名,同时也指古代的监察机构,其属即为言官。[1] 秦代,建立御史制度,设众多监察御史监督政府,并以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为众御史之长。汉代,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后改为司空),不再负责监察事宜,其副手御史中丞成为御 史之长,因御史中丞一直驻扎在宫中兰台办公,因此其官署便被称作御史台。御史台在后来历代均存在,只是名称偶有变化,另有宪台、兰台、肃政台等称呼。[2]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3] 御史台下设三院:一曰台院,其属为侍御史,即监督皇帝的御史,御史中丞初时便是专门驻扎在皇宫里监督皇帝的官员;二曰殿院,其属为殿中侍御史,负责监督皇宫内礼仪等事;三曰察院,其属为监察御史,主要是监督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总体而言,御史台设立的主要目的是监督百官,即“为天子耳目”。[4] 历史介绍
唐朝贞观之前,御史台仅仅风闻奏事,没有司法权力。贞观间,御史台设置台狱,受理特殊的诉讼案件。开元十四年(726年)後,专设受事御史一员,以御史充任,每日一人轮流受理词讼。从此,凡重大案件,御史台和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联合审理。大理寺负责审讯人犯、拟定判词,刑部负责复核,同时报御史台监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