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陶芬贝格,全称:克劳斯·菲利普·玛利亚·申克·冯·施陶芬贝格伯爵(Claus Philipp Maria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1907年11月15日—1944年7月21日),二战时期德国陆军上校,曾策划、实施刺杀希特勒的行动。[2]
施陶芬贝格出身于德国的老牌贵族之家。1926年中学毕业后,施陶芬贝格投身军界,加入班贝格第十七骑兵团,[3]之后陆续在汉诺威骑兵学院和柏林陆军大学进修,[4]并在毕业后担任德国第一轻型师的参谋部副官,参与了德国入侵捷克苏台德地区的占领行动。[5]二战爆发后,施陶芬贝格相继参加了波兰、法国等战役,并在德国对法作战时被授予一等铁十字勋章。[6]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施陶芬贝格担任陆军总司令部参谋,在苏联负责在战俘中组织俄罗斯“志愿”部队,也在此时期接触到了意图推翻希特勒的密谋分子。1943年1月1日,施陶芬贝格升任中校[a],并在德军从突尼斯撤退时被美军轰炸机炸成重伤,失去了右手、左眼和左手的两根手指。康复后,他回到柏林担任德国陆军中央办公厅参谋长。[8] 到柏林履职后,施陶芬贝格很快在密谋集团中取得了领导地位,为保障政变成功制定了瓦尔基里计划,并得到了一大批掌握兵权的现役军官的支持。[9][10]1944年6月,施陶芬贝格晋升上校,转任德国驻防军参谋长,该职位不但使他可以给驻防军发布命令,而且使他可以直接见到希特勒,为发动政变和刺杀行动都提供了便利。施陶芬贝格在经历7月11日和15日两次刺杀希特勒失败后,[11]7月20日,希特勒再次召见他到狼穴(Wolfsschanze,二战时希特勒的军事指挥部)汇报补充兵员的情况。当天12点42分,施陶芬贝格成功引爆了放置 在会场的炸弹,并回到柏林启动政变。[12]但希特勒在爆炸中仅受了轻伤,[13]并由于德国驻防军司令总司令弗洛姆将军的叛变导致政变失败。[14]施陶芬贝格于7月21凌晨在班德勒大街的陆军部大楼的后院墙前被枪决。[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很多年后,德国民众和舆论还认为施陶芬贝格的刺杀事件是军队内部的争斗。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有一半以上的德国人把施陶芬贝格看成是叛国者。但在此之后,德国民众逐渐接受了这些人是反抗纳粹、拯救德国的英雄的观点。为了纪念施陶芬贝格,每年的7月20日,在德国首都柏林都会举行刺杀希特勒的纪念活动。[15]当天,德国国防军都会在施陶芬贝格当年被处死的地方举行新兵入伍的宣誓仪式。[1]此外,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16]以及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17][18]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刺杀行动六十周年之际,在纪念仪式上盛赞:“施陶芬贝格是自由、民权与欧洲统一的先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当时的世界展现了一个不同的德国,一个优秀的德国,一个民主的德国。”[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