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孙

王培孙
名植善,字培[sūn](后改为孙),上海人。清同治十年八月二十六(1871年10月10日-1953年11月17日)出生于南翔。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三年春,考入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师范院读书。光绪二十六年秋,接办叔父王维泰创设于大东门内王氏宗祠省园的育材书塾(后改称育材学堂,南洋中学堂、南洋中学),任堂长、校长,提倡新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我国知名教育家、学者。

简介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三年春,考入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师范院读书。光绪二十六年秋,接办叔父王维泰创设于大东门内王氏宗祠省园的育材书塾(后改称育材学堂,南洋中学堂、南洋中学),任堂长、校长,提倡新学。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在塾学生人数锐减,经费据,夫人沈竹书卖去首饰,支撑困境,使学堂书声不辍。光绪三十一年,王培孙与务本女塾创始人吴馨同赴日本考察教育时,在东京参加同盟会。回国后,致力到学制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将中学四年制改为五制,同时办好联属道前高等小学,作为南洋中学预科。课程设置以有利于学生品德修养、升学和就业为前提,除国文、英文、数学等科外,并设国语普通话)和日语两科。由教师自定课程、自编教材,随社会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授课内容。光绪三十四年,加入柳亚子组建的进步文学社团南社。为实践他“教育救国”的夙愿,多次集资扩建学校和完善教学设施。同年,购得日晖港西土地营建新校舍(今中山南二路225号),次年落成迁入。到民国19年(1930年),先后建成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工场、科学馆、学生宿舍和大操场等,共用地50多亩。图书馆藏书丰富,为上海中等学校之冠。教师有当时上海教育会长王引才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教授邵家麟、英文版《大陆报》主笔叶上之等学者名流。他自己分授物理、化学、英文和国文等课。当时南洋中学以学制健全、设备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和教学质量优良闻名沪上。

美德

王培孙重视言教身传,提倡尊师爱生。他自己生活俭朴,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免收学费,供应膳宿,有的学生甚至依靠他生活。学生毕业后遇有就业或生活困难时,总能得到他的帮助。夫人沈竹书也竭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临终前写下遗嘱:将她名下的遗产,移作“沈竹书奖学金”,奖助清寒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