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镛-抖音百科
李金镛[yōng](1835年9月19日—1890年9月14日),字秋亭,号翼卿、丽卿,江苏无锡人。清末官员、实业家、慈善家、爱国人士。是宋朝名臣李纲的后裔。[2][3][1] 李金镛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陡门李巷(今无锡市石塘湾乡天授村戴李巷屯,在无锡市西北,约有十五六公里)。早年,李金镛随父亲在上海经商。咸丰十年(1860年),李金镛通过捐赠财物获得了候补 同知的职位,并开始在淮军服役。光绪二年(1876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李金镛多次倡导并实施义捐以赈济灾民,此举使他获得提升,担任了知府一职。光绪八年(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对他的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上级奏请,请求将李金镛留在吉林府任职,最终任命他为吉林府的首任知府。光绪九年(1883年),李金镛代理了长春厅通判的职务。光绪十三年(1887年),受到李鸿章的推荐,他被调派至黑龙江,负责筹建漠河金矿,这标志着中国官督商办金矿制度的开端,光绪十六年(1890年)9月14日,李金镛由于积劳成疾在漠河去世,清政府追赠其为内阁学士,并在无锡、长春、漠河建祠纪念。[2][1] 李金镛在各地主持赈灾活动,总结的《海州查赈章程》,奠定了晚清时期民间救灾活动的基本准则,在任职吉林知府及长春厅通判期间,创办了“养正书院”,并建立了“同善堂”,致力于培养和启迪民众的智慧,亲自主持厅考,有304人参加考试,为历年之最。李金镛在查勘黑龙江精奇里河南岸四十八旗屯地界时,成功收复了补丁屯至老瓜林间超过170里的领土。李金镛领头创办了漠河金矿局,开启了中国官督商办金矿的先河。此举有效地缓解了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压力,被誉为“兴利实边”的“黄金之路辟路人”。[1][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