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下血肿

常见的外伤性颅内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1]),是指创伤24~72小时内血液积聚在大脑硬膜下形成的血肿,[3]属于颅脑损伤中常见的继发损害。[7]
急性硬膜下血肿常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可被视作脑挫裂伤的一种并发症,[2]其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多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昏迷重叠或昏迷加深;颅内压增高症状中以呕吐和躁动多见;单纯性硬膜下血肿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症状加重会伴有躁动、偏瘫失语等表现。[3]通过CT检查可对急性硬膜下血肿进行确诊,其影像表现为脑表面与颅骨之间呈现新月形高密度、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2]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发展快,伤情重,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其手术治疗方式有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及内减压术。非手术治疗的情况下,虽有个别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以自动消散,但为数甚少。[3]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预后通常不佳,死亡率处于45%至70%之间,仅有10%至20%的患者最终能够恢复良好状态。[5]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硬膜下血肿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颅脑损伤,后者导致脑实质相对于固定的颅骨、硬膜窦和引流静脉发生平移或旋转运动,并导致负责引流皮层到静脉窦的桥静脉断裂。与脑实质损伤高度相关,这意味着皮层表面血管损伤也可以导致硬膜下血肿,而且创伤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也更大。虽然低压力的静脉出血是最常见的硬膜下出血来源,但也存在与皮层损伤关联的动脉性原因。自发性出血也可能发生,通常发生在凝血功能障碍、镰状细胞病、血小板减少脑萎缩和脑脊液漏等情况下。脑室外引流或脑室分流术后也可发生急性硬膜下血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