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必振

曾任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
赵必振(1872年-1956年),字曰生,号星庵,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石板滩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学者,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曾就读于常德德山书院、长沙湘水校经书院,受康有为今文经学影响较深。戊戌变法前夕,参加院试,补博士弟子员。

人物生涯

戊戌变法失败后,新政废除。他目睹国事日非,心中悲愤,于是与邑人何来保等结“寒社”,日事吟咏。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何来保组织常德“自立军”,谋应唐才常起义,事泄,化装逃往桂林,经姐丈介绍,加入广西圣学会。不久,清廷通缉令至广西,乃由圣学会友人龙赞侯帮助,经澳门亡命日本。到日本后,任《清议报》、《新民丛报》校对、编辑,常以“赵振”、“民史氏”笔名撰文,追念“自立会”死难诸同志,揭露清廷腐败政治。与章炳麟秦力山陈天华交游密切,并发愤学习日文。
光绪二十八年,党禁稍松,又潜回上海,积极从事译述。他认为清廷已彻底腐败,不可救药,要救中国,须先倡导新思想。是年8月,他翻译出版《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第二年又翻译出版日本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这两本书.前者为我国第一部分析批判帝国主义的译着,后者为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译着,对于戊戌变法失败后,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先进中国人,曾产生一定影响,在此前后,他还翻译了《日本维新慷慨史》、《日本人权发达史》等着作多种。光绪三十一年,去香港任《商报》编辑,因着论抨击英帝国主义政策,为殖民政府驱逐出境。光绪三十三年,应澄迈知县龙赞侯之邀,赴海南岛创办澄江、迈江两学堂。宣统元年(1909),至奉天佐盐运使熊希龄幕。辛亥革命爆发,驻奉陆军协统蓝天尉与熊希龄拥护共和,他衔命奔走于南京上海间,积极与革命党人联系。
民国成立,熊希龄出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他随入财政部。不久,熊改任热河都统。他又随往热河,任都统署财政厅长兼国税厅长。任职期间,廉政无私,时人誉为“身为五长,不名一钱”。民国2年(1913),熊希龄去北京组阁,他复入财政部,此后陆续在财政部任职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