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省

关外东北四省之一、中国旧时省份
热河省(Rehe Province)是中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东北部,省会承德,成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55年撤销,全省总面积113656平方公里,下辖2市、16县、4旗。[1][3][7][14]截至1953年,全省总人口5160822人。[8]
热河省位于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交接处,全省地势西高东低。[3][15][16]气候类型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4][5][6]热河省寒暑温差大,气候干燥,降雨量较少,靠近渤海区域降雨量较多。[3][17]省境内主要河流有西辽河滦河大凌河小凌河[3]在早白垩世,热河地区活跃有大规模生物群,以数量众多且保存完好的多门类陆相生物化石群闻名于世,被称为“热河生物群”。[18][19]热河地区在石器时代是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的重要发祥地。[10][20][21][22]殷周时期有山戎、东胡等少数民族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是燕国势力范围[10][20][23]秦至魏晋时期,乌桓鲜卑族在此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政权。[10][22][23]隋唐时期成为契丹和奚族的控制区域。[10][24][25]明初为军事战略无人区,清初被划为蒙古族的游牧区域。[16][20][26][27]康熙帝执政后在此营建木兰[a]围场和行宫,雍正时期先后设热河厅、承德直隶州,乾隆时期增设热河道,嘉庆时期增设都统,光绪年间将直属理藩院的皇家围场改设为围场厅,裁撤(园庭)热河正、副总管,增设一批州县等。[10][20][27]民国三年(1914年)7月建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同时保留盟旗制度。[10][29]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改设行省,省会为承德[1][10][30][31]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省并纳入伪满洲国的省级行政区。[10][32][33]抗日战争期间,热河地区并立有日本侵略者控制的沦陷区、国民政府掌控的统治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34][35][36][37]1938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游击队在热河境内和边缘区先后建立起23个抗日联合县和青龙丰宁两县。[1]1945年8月,八路军冀热辽部队配合苏联红军开展战略反攻,9月23日解放热河全境,设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热河省,省会为承德市[1][38][39]中共中央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为恢复内蒙古历史地域积极创造条件,并于1949年5月将热河省代管的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10][40][4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7月18日国务院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热河省,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国务院的撤销热河省的建议。[14][40]
热河地接蒙古与东北地区,是塞外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交通以陆路为主,承德市、赤峰市为交通枢纽,[3][15][16][42]铁路以承德为中心,是华北和东北之间陆路交通干线之一。[3]热河在清朝初年属蒙疆牧区,后来逐渐转为农耕、游牧交错地区,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传统工业主要是毛织业和皮革业,新式工业主要为煤矿。[3][16][17]农业技术和酿酒、建筑技术发展显著。[16][43][44][45]地方特产有热河黄芩热河玉等。[46][47]热河的主要城市有承德和赤峰,承德在清代康乾时期是仅次于国都北京的另一重要政治中心,有“塞外京都”之称;赤峰市是热河省的货物集散中心及全省最大的商业市场。[3][20][48]
热河自古地处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交融地带,融汇中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清廷皇家文化、满蒙民俗文化等。[15][16][27][49]随着清康熙时期对热河地区的开发,热河逐渐发展为以汉族蒙古族满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局面。[16][50][51][8]当地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52][11][53][54]当地语言主要是汉语和蒙古语清代“热河官话”是官方语言,为现代意义的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9][55][56]热河省的旧式私塾教会学校与新式学堂长期并存,[5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得到充分发展,[34][58]热河省立医院、赤峰市医院、热河医学院等为当地的骨干医疗机构及院校。[59][60][61]清末在热河地区推行放垦蒙地,因过度开发导致草原生态恶化,使得沙漠化扩大和发展。[50][42][62]热河地区有承德满族蒙古族特色饮食,代表菜品和小吃有承德宫廷菜、满汉全席烤全羊马奶酒和萨其玛等。[63][64][65]热河地区拥有红山文化遗址、三燕龙城遗址、热河文庙、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等文化古迹及景区,[11][66][67][68]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巴林左旗皮影戏、辽西朱碌科黄河阵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9][70][71][72]

名称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