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
1
4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生于浙江杭州余杭县东乡仓前镇,初名学乘,后改名为炳麟,字枚叔,号太炎,主要的别名和笔名有:章[jiàng]、章[lín]、章缁、梅叔、膏兰室主人、陆沉居士、日本西狩祝予等。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主要研究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朴学考据学)等,著作丰厚,被称为“国学大师”。[1]
章太炎的父亲名濬,字轮香,曾任余杭县学训导,兼杭州[]经精舍监院。童年期间,章太炎在外祖父和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了文字、音韵、训诂等许多知识,为其研究小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青少年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积累了深厚的治学底蕴。在其父离世后,入诂经精舍从师俞樾,并向高治平问经、谭献问文辞法度。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1月,章太炎加入康有为在上海设立的强学会,随后发起成立兴浙会,创刊《经世报》等报刊。随后章太炎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次年,章太炎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总编辑和发行人。武昌起义后,章太炎回到国内,在国内奔走宣传自己的主张,经历了不同的执政者,意见相和就共事,不和就反对、离职,在他奔走革命的同时,学问并没有被遗忘,期间著作丰富,至死仍在讲学。章太炎病重,留下遗嘱让子孙后代不仕外族人。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国民政府颁布国葬令,对章太炎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1]
章太炎潜心佛学,以佛释庄,后以庄释孔,通过儒术,为革命的合法性溯源。主张建立“宗教信心”,构建”齐物平等“的政治哲学。主张“经即古文孔子即史家宗主”。《自述学术次第》《菿汉微言》等著作阐述其从少年至老年的思想变化历程。[1]章太炎的相关著作后被编成《章氏丛书》。章太炎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对二十世纪的民主革命进程、民主革命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学者、国学大师,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他对传统经学的研究为国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另一方面他的研究为近代语言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最后他致力讲学,培养了大批学者,比如黄侃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人。[3]

生平

求学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