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鹄

北宋黄庭坚十七代世孙
黄云鹄(1819年-1898年),字芸谷、翔云、缃芸,湖北蕲春县青石镇大樟树村人,为清朝地方官员、学者。[1]
黄云鹄乃北宋黄庭坚十七代世孙,黄侃之父,曾担任两湖、江汉、经心三个书院院长,与晚清重臣张之洞关系密切。1853年,34岁的黄云鹄考中进士,官至四川盐茶道。因其为官清廉正直,秉持“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之理念,不愿随波逐流于晚清官场风气,故而得罪权势,致使仕途遇阻,最终辞官归乡,回到湖北蕲春专注于经学与书法的研究。[3][2][4]1886年,67岁的黄云鹄迎来儿子黄侃的诞生。[3]
黄云鹄著有《归田诗抄》《学易浅说》《清画家诗史》《益州书画录续篇》等作品。其所编纂的《粥谱》传播广泛。[4][2]

人物经历

黄云鹄擅长于诗文创作,特别是散文效法唐宋,深得“八大家”为文要领,《雅州重建武侯祠记》、《游周公山记》、《琴泉亭记》等诸多佳作至今脍炙人口。在《琴泉亭记》一文中,作者写道:“时夜方半,万象寂寥,俄而江月翻波,水风喷岸,豚鱼惊跃,鸥鹤争鸣,予心栗焉。”短短三十字,就描绘出了江上月夜下的诡谲怪异。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描写月夜泛舟大江时说“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黄苏二人非同时同地而游长江,然所见所感却异曲同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