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

同济大学教授
汪品先,男,江苏苏州人,汉族,1936年11月14日出生于上海,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60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2][1]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3]
1960年12月至1972年2月,汪品先任华东师范大学地质系助教。[4]汪品先于1981年到1982年期间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科研,1991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2011年到2018年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2]2021年6月9日,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入驻B站。截至同6月13日20时,其首条视频《我60岁以后才出成果,我们要把中国大洋钻探做到国际前列!》的播放量超190万,获赞32.1万。[5]第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6]
汪品先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对中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中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其中,“中国近海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与发展趋势”获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3]

人物经历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3]第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6]1960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1972年2月至1981年3月,汪品先先后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助教、副教授。[4]他在1981年到1982年期间获得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科研。1982年9月起,先后任同济大学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实验室主任。[4]1984年汪品先获准中国建立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7]1986年5月,他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两年后,他于1988年1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91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6月,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同年12月,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于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