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元龙

南宋末状元、翰林学士
谢元龙(1204-1287):名唐、继,别名晋卿,号卿、南塘,字元龙。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杨依村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特科状元。是赣南第二个状元。幼就读于田头牛石山房,勤奋好学,为当地举人黄谅门下高足。绍定戊子科(1228)中举。初次会试,出于疏忽落第,经多年苦读,方登金榜。曾任修职郎、隆兴府(今南昌)教授、湖北运干权留守司公事兼翰林学士。[1][2][3]

主要事迹

先世由河南浙江绍兴会稽辗转至江西抚州赤栏门,谢小郎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一820年)从赤栏门迁虔化(今宁都)蔡江双溪。谢元龙即谢小郎的后裔。
自幼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就读于田头牛石山房,为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甲子科举人黄谅门下高足。
绍定元年(1228年),25岁的谢元龙参加乡试,获得举人。(捷报传至老家,父亲听到这个喜报后高兴得直流眼泪,重病之母听后竟喜极悲来赫然长逝。谢元龙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联想到父母的辛苦,痛心不已,长年黯然伤神无心读书。自后多次参加会试,都被落选。一起参加会试考生,有不少是谢元龙的旧雨新知,如曾逢龙、何柬之、廖应、文天祥等。每次谢元龙落选后,惯例几个人凑在一起叙述衷肠、彼此振作鼓励。朋友的鼓励使他没有灰心,每次落选后仍回到牛石山房,老师在世时,虚心地向老师求教。老师去世后,一边与旧雨新知相互切磋,钻研举子之业;一边为后来的学子讲学,讲授举子之业。除讲学维持生计外,谢时刻勉励自己不废学业,闻鸡起舞,几十年如一日。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样样皆通。刀枪棍棒弓马骑射,无一不精。直到有一天,已为刑部郎官文天祥前来叙旧文经武略,酒后进行文学、武艺切磋,皆为文天祥输,文天祥感叹“晋卿必成大器”,辞别后则向朝廷力荐元龙。谢元龙讲学牛石山房年间,长胜、田头因为这个牛石山房而人才辈出,无不夸好。(至今,长胜、田头附近村民仍留有好文、习武之民俗习惯。)据宁都江夏黄氏族谱载,先后有曾逢龙、何柬之、廖应和三名进士和状元谢元龙等在牛石山房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