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大绶

明末太原知府
边大绶(?-?),字素一,号长白,出生于直隶河间府任丘县,是明末清初的政治人物[1]。他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考取举人,并曾在陕西米脂县担任知县。由于参与挖掘李自成祖先的坟墓,边大绶成为了当时的一个争议性人物。后来,他在清朝时期继续担任公职,包括河南修武县知县和太原府知府。他还撰写了一部名为《虎口余生记》的作品,在清初广泛传播[2]

人物经历

边大绶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通过顺天乡试成为举人。随后,他在陕西米脂县担任知县[3]。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应陕西总督汪乔年之命,边大绶率领人员对李自成的祖父李海和父亲李守忠的坟墓进行了彻底的破坏,将遗骸焚烧并散落在野外。这一行动引起了李自成的极大愤怒,导致边大绶担心遭到报复而辞职。尽管如此,他在顺治元年(1644年)被清朝任命为河南修武县知县。顺治八年(1651年),边大绶升任太原府知府,并在此期间为傅山提供了帮助。然而,由于健康问题,他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选择退休。

主要事件

边大绶因其在李自成祖坟事件中的角色而闻名。据记载,当他得知自己被捕的消息后,成功地逃离了追捕者,并躲藏起来。有人推测,这是由于李自成的大赦政策以及他对边大绶行为的理解所致。此外,一份与边大绶相关的李自成圣谕显示,李自成指示不要立即处理边大绶,而是等待到达太原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