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与手段

目的与手段
目的与手段,人类自觉的对象性活动中两个互相联系的因素。目的是活动主体在观念上事先建立的活动的未来结果,它必须通过主体运用手段改造客体的对象性活动来实现。目的同时也是引起、指导、控制、调节活动的自觉的动因。它作为规律决定着主体活动的方式和性质。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方法、途径,是在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中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尤指实现目的的工具和运用工具的操作方式、活动方式。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实现一定的目的,是人类自觉的对象性活动的一个根本特点。

正文

哲学史上关于目的和手段的观点  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谈到了通过手段达到一定目的这一人类活动的特点。他指出,目的是活动"所追求的那个东西",亦即"一件事之所以被做的缘由"。手段是所有通过别的东西的作用而使目的实现出来的"居间步骤",其中有些是活动,有些是工具。他强调达到目的必须凭借手段,而使用手段又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但亚里士多德把人类有目的的活动的特点扩展到整个自然界,认为在自然界的运动中也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导致了目的论。
后来I.康德G.W.F.黑格尔也讨论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特别是黑格尔对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作过专门的论述。黑格尔肯定目的要有客观的前提,目的的意义在于扬弃这种前提,要求建立由概念规定的那样的客体。但目的对客观前提的扬弃最初是主观的,它所要求建立的客体也只是一种观念性的本身并不实在的东西,因此目的最初是主观的。目的必须通过实际的运动,直接扬弃它的前提,同时也扬弃自己的主观性,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从而实际地建立起由概念所规定的那样的客体,使自己客观化。这就是目的的实现。黑格尔把目的的实现过程看作逻辑的推理,手段是这个推理的中项。在目的的实现过程中,手段是把目的的主观性同客观性结合起来的桥梁和中介。他认为目的通过手段与客观性相结合,并且在客观性中与自身相结合。黑格尔论述了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为了征服自然界对象而发明工具的意义,强调人以他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在自然界的威力,并认为发明和利用工具是"理性的机巧"。黑格尔的这些思想揭示了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特点,但是,他关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的论述,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的一环。他还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
16~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如F.培根、T.霍布斯、B.斯宾诺莎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在驳斥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观点时,强调运用手段实现一定的目的,只是同人类生活和活动有关的。他们从认识自然、掌握科学知识的角度,对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作了一般的论述。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L.费尔巴哈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目的论;另一方面明确肯定"人本是一个依照目的而活动的东西;他没有一个目的,他什么事都做不出来"。他认为,目的在开始是一种表现为意志观念的东西。但目的不能始终停留在观念的范围内,而应当把它实现出来,转变为人自身以外的事业。由于人是依照目的做成事业的,事业就盖上目的性的印章。他强调目的和手段之间有一种必然的关联。实现目的必须依靠手段,而一切手段首先就应当是目的。不能把目的同实现目的的手段分离开来。但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者不懂得人的活动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对目的和手段仅仅作了抽象的理解,没重视到目的和手段在人类活动中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