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如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疼痛(关节痛、低位背痛和肌痛)等症状。根据感染的部位和是否存在心内异物将IE分为左心自体瓣膜IE、左心人工瓣膜IE、右心IE、器械相关性IE,或根据感染来源分医疗相关性IE、社区获得性感染性IE、经静脉吸毒者的IE,[3]或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IE和亚急性IE。[2] IE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超声心动图和血培养是诊断的两大基石。[2]IE病死率高,预后差。[6]及早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明确病原体,采用最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等[2])是治愈IE最关键的因素。除药物治疗外,对存在心力衰竭并发症、感染难以控制及预防栓塞事件的患者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2] 美国人群年发病率约15/10万,欧洲人群年发病率3~10/10万。中国IE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但尚无确切流行病学数据。[6]由于人口老龄化,风湿热减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平均发病年龄有所增加,大于40岁的患者明显增加,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在70~80岁时达最高,男女的比例约为2:1。[3] 分类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公布了新版IE预防、诊断与指南,提出IE分类方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