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西自治

宛西自治
宛西自治(1930年-1943年),又称宛西地方自治,是指中华民国时期,在南阳盆地西部的镇平内乡(今内乡、西峡两县)、邓县(今邓州市)、淅川四县,由彭禹廷宁洗古别廷芳、陈重华等社会精英发起的一场区域自治运动。宛西自治是一场“以自卫促进自治,以自治达到自富”为目标,具有改良色彩的区域性现代化实验。宛西自治期间,省政府委派的县吏被架空,在全国执政的中国国民党也难以在此建立组织和开展活动。[1][2]
随着宛西自治的不断推进,宛西地区的社会治安开始好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工农业、教育业都得到了大力发展。自治成果得到蒋介石的肯定,宛西自治一度在国内声名鹊起,连阎锡山统治的山西省和桂系统治的广西省亦派人前去视察,有人称之为“中国地方自治楷模”。为了纪念宛西自治,内乡县建立了宛西地方自治馆。

背景

民国初年,宛西地区盗匪猖[jué],据1926年的统计,仅镇平县内,土匪的数量达到一万多人。土匪的活动方式,由过去的夜聚明散、暗偷明抢、勒索富豪,发展到了明火执仗、贫富不分,甚至攻城掠寨。民无安宁之日。社会混乱,广大人民不堪其苦。
另一方面,军阀混战,频繁更换驻军,或收编土匪扩充实力,或勾结土匪而分其利,或以“剿匪”为名抄家抄村,造成了河南民国史上兵匪不分的现象。很多土匪也把“拉竿做匪”当做升官的途径。拉的土匪越多,官府收编你的时候给的官职就越大,地方政权特别是贪官,变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已经无力履行对社会起码的功能和职责。1930年编修的《内乡县志》载“从古乱局,未有如此之甚者”,普通民众对现状极端地不满,那么对军队和地方政权彻底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