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鱼

身体某几部分有发光器的鱼类
深海鱼(deep-seafish),分属十多个科,特征是口大、眼大,身体某一或某几部分有发光器。见于大洋深处的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鱼类,通常在600~2,700公尺(2,000~9,000尺)以下,发光器既用于诱捕猎物,也用于引诱配偶。深海鱼广泛分布于各大海洋底层或深海,常年栖息于黑暗、高压和寒冷的特殊环境中。相比于浅海中的鱼,深海鱼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比较少,而脂质和胶质则相对较多。此外,深海鱼骨骼中软骨的比例也远高于浅海鱼。深海鱼骨骼石灰质含量偏少,多为脆薄松软和富于弹性。[1]深海鱼的表皮多孔而有渗透性,皮肤仅一层颇具弹性的薄膜;躯干和尾部肌肉为减轻或抵消强大海水压力,一般均显单薄和松软;体色单调,以灰褐、黑色和无色透明为主,常随深度而异。[2]

外形特征

分属十多个科,特征是口大、眼大,身体某一或某几部分有发光器。发光器既用于诱捕猎物,也用于引诱配偶。深海鱼广泛分布于各大海洋底层或深海,常年栖息于黑暗、高压和寒冷的特殊环境中,饵料缺乏,种间摄食始终处于剧烈竞争状态,为了有效掠取难以寻觅的食物,普遍具细密或小牙状的利牙和巨牙,有的种类为了不错过可能进口的有限食物,总是张着大口游动。[2]深海鱼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压力极大,极寒冷和黑暗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了这些特殊习性。深海鱼的栖息地是世界上最特殊的。由于深海中的竞争不如岸边或浅海中那么激烈,使许多原始类群得以存活至今。最重要的深海鱼类群有深海垂钓鱼、蝰鱼及毛口鱼。深海垂钓鱼角鮟鱇亚目(Ceratioidei),它们诱捕猎物的方法是摇动脊鳍的鳍棘作为诱饵;蝰鱼属[kuí]鱼科(Chauliodontidae),有许多夹状牙,是可畏的掠食性鱼;毛口鱼属钻光鱼科(Gonostomatidae),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鱼类。

主要价值

深海鱼生活在百米以下深海区域,所以对于其捕捞方式只能是远洋深海拖网或者勾掉捕捞,然后捕捞上船,及时速冻。而且由于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在零下18摄氏度的保存状态下并不会导致营养流失,气逆鲜度和质量可以被很好的保留,且相比淡水鱼和近海鱼,深海鱼被当代工业污染的可能性会更低。因为深海鱼水分多,体柔软,肉质差,捕捞的技术要求高,目前世界各国由于受到技术条件限制,很少进行捕捞,因而深海鱼类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为开发大陆坡及其附近未利用的渔业资源,中国在1980-1982年期间,在南海东海水深120-1100米的大陆外侧、斜坡和深沟处作了多次底层鱼类资源的大面调查,发现了具有经济价值的深海鱼。[2]由于深海鱼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质。如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而且还含有维生素a.b.c等,所以对人体健康具有以下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