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稻

禾本科稻属植物
占城稻亦称“早占”、“早米”、“早占城”。宋代水稻良种。真宗大中祥符(1008—1021)年间从福建推广于江淮、两浙等路。相传其种来自占城国(今属越南)而得名。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对防止东南各地的旱害有一定效果。南宋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尤为盛行。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

物种简介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中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xiān]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中国福建地区。北宋时期占城稻的推广所载原始史料并不多,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根据中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发展与影响

占城稻是宋朝时期的一种良种稻。占城人培养出一种良种稻,北宋初年传入中国福建地区。1011年,宋真宗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并命转运使张贴榜文“……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