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抖音百科
“知行合一”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于正德四年(1509年),在贵阳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详细论述首见于《传习录》上卷与王守仁与弟子徐爱的对话,[1][5]是王守仁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6][7]王守仁认为,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是合一的。这个合一并不是指知行两者指涉同一对象、二者完全是一回事,而是强调二者是不能割裂的,知行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8]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主张知行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9] “知行合一”命题的提出,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王守仁的个人经历。在王守仁所处的时代,士大夫之族知与行分作两段,为了做官,为了荣华富贵,多口言仁义,笔写道德,但在心里,在实际上,都常常违犯仁义,背离道德。[10]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乱政,众文官上疏弹劾,文渊阁大学士刘健谏言遭贬,[11]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人被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