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别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文简称:等离子体所;英文名:Institute of Plasma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英文简称:ASIPP),是中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科学岛,成立于1978年9月,[1][2]宋云涛担任所长。[3][a]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技术及相关高技术研究和开发,以探索、开发、解决人类无限而清洁的新能源为最终目的。有13个研究室、3个 中心、1个专项办公室、1个综合管理部门和多个高技术公司。在职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逾80%。[1]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前身为“合肥受控热核反应研究实验站”。[1]1980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先后开展HT-6A等四个装置的实验工作。1988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基础研究所 。1994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开展的项目HT-7首次进行工程调试并成功获得等离子体。2004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英文期刊《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被SCI收录。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成功进行首次工程调试。2009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签署ITER计划中国采购包制造任务的第一份合同——ITER计划环向场(TF)认证导体合同。2013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开展的项目HT-7正式被批准退役,成为中国首个获批退役的大科学工程装置。2018年,依托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设的磁约束聚变安徽实验室正式启动。[2]2020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下属原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和应用技术研究所以及原智能机械研究所按学科方向组建成新的智能所。[4]2025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大科学团队成功研制强流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5][6] 1984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完成的HT-6B实验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一等奖。1994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被第三世界科学院命名为“优秀研究中心”。 2014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框架下的创新团队奖。 [2]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