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翼-抖音百科
《伤寒论翼》是一部伤寒著作,共2卷,成书于1674年,由清代医学家柯琴(韵伯)编撰。作为《伤寒来苏集》的一部分,《伤寒论翼》是一部辅助学习《伤寒论》的论著,因此得名。柯琴对前人编写、校注、整理《伤寒论》持异议,认为《伤寒论》中夹杂了许多杂病,因此主张伤寒与杂病合论。他指出:“伤寒、杂病治疗无二理,都归六经的节制。六经中各自有伤寒,而非伤寒中独有六经。”基于这一原则,《伤寒论翼》分为上卷和下卷。上卷包括“全论大法”、 “六经正义”、“合并启微”和“风寒辨惑”;下卷详细阐述了六经分证及温暑、痉湿等病的治疗,并介绍了制方大法。 创作背景
柯琴认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为了使后学者能够理解仲景伤寒杂病合论的主旨,他撰写了《伤寒论翼》。 内容简介
《伤寒论翼》卷上列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并启微、风寒辨惑、温暑指归、痉湿异同、平脉准绳等七篇;卷下列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解及制方大法等七篇。柯琴认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独为伤寒一科。强调六经分证皆兼伤寒杂病,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对临证治疗颇多启发。又认为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提出六经为六区地面之说,以六经喻同列国,“腰以上为三阳地面”,“腰以下为三阴地面”,再细分,如“内由心胸,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于足,内合膀胱,是太阳地面”,其余五经均作分区描述。柯琴将六经认作全身的六个分部,分别把有关的脏腑、肌表、经络、组织、苗窍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不局限于经络。并明确指出“经络之经,是六经道路,非六经地面”。至于侵犯六经之邪,认为有正邪、客邪之别,客邪多从三阳由外而入,正邪多由三阴自内以生。若明六经地形,则能握疾病之枢机,操治病之规则。六经地区之说对六经实质的研究颇有意义。柯琴对仲景脉法,亦有独到见解,认为仲景立法只有脉之体用上推求,不在脉之名目上分疏,如以阴阳为体,则浮、大、动、滑、数为阳之用,沉、涩、弱、弦、迟为阴之用,对掌握仲景脉法有参考价值。还纲领性地 叙述六经分证的辨证论治,主张掌握仲景活方活法,不拘病之命名,推求证之切当。针对表里、寒热、虚实诸证,认为仲景处方参考“七方”“十剂”之制,随证而设。指出仲景立方精而不杂,总以六方为主,其他诸方从而加减,其归纳甚为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