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瓦人

分布于图瓦共和国等地的民族
1
4
图瓦人(英语:Tuvans;图瓦语:Тывалар;俄语:Тувинцы;蒙古语:Тува)是生活在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蒙古国和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跨境族群,属蒙古人种,包含突厥民族成分。[1][3]图瓦人是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主体民族,蒙古国的土著民族,中国的未识别民族(归入蒙古族)。旧称索约特人、乌梁海人、唐努图瓦人等。[5][6][7][8][3][1]据了解,截至2019年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有约25万图瓦人,蒙古国境内有约3万人[3];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在1994年有2300人左右[1],2017年统计仍有2000余人。[2]蒙古国的图瓦人主要居住在蒙古国的西部地区,他们与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及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在语言文化上属于同源民族。[5]图瓦人的语言为图瓦语,没有民族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孜别克语、西部裕固语、撒拉语、柯尔克语是亲属语言,通过语言学资料分析,图瓦语与柯尔克孜语更接近。[6]
图瓦人族源可上溯到唐朝时期的古代部族,史称“都播”,生活在叶尼塞河东岸,与回纥、坚昆为邻,与弥列、哥饿支称为“三木马突厥”,且均被坚昆部所役使,所以从早期就与柯尔克孜族的先民有密切的关系。[7]17世纪迁徙到乌梁海地区,又被音译为“兀良改”“斡朗改”“兀良孩”“兀良哈”等,主要指西起额尔齐斯河,东至黑龙江上游一带的地区。故而图瓦人又有了兀良哈人、乌梁海种人等称谓。[9]乾隆时期,对图瓦人所在地区使用盟旗制度进行管理,并分为唐努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三部分。但随着清朝衰落,沙俄势力的影响力日益增强。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在俄罗斯人不建立定居点的前提下赋予商人在乌梁海对当地居民中从事贸易的权利。[10]在1881年的《伊犁条约》中,清政府又被迫允许俄罗斯人在图瓦建立永久定居点,就此图瓦人成为了跨境民族。[10]1914年沙俄强占唐努乌梁海地区,1921年成立了唐努图瓦共和国,1924年获苏联承认,1926年改称图瓦人民共和国[a],1944年加入苏联,享有自治州的权力,1961年升格为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加入了俄罗斯联邦。[11][8]21世纪,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完成了国族认同的复杂过程。在蒙古国,图瓦人接受了良好教育,蒙古国进行文字改革后,新蒙古文的学习使得图瓦人能很快学习和理解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图瓦语,住在俄蒙边境地区的图瓦人依旧用自己的母语交流。[5]在中国,1985年后,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正式被识别为操持图瓦语的蒙古族。随着阿勒泰地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图瓦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图瓦人的语言处于濒危状态。[12][13]
图瓦人最初的宗教为万物有灵的萨满教,蒙古贵族统治时期藏传佛教传入,但影响面有限。[14]图瓦人以万物有灵作为生态观的基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图瓦人大多数会着自己民族的服装,其民族服饰具有自己的特色,属于典型的游牧狩猎民族的服饰特征,多以皮毛质地为主,图瓦妇女传统头饰以及帽子与土尔扈特蒙古基本相似,因为帽前镶嵌红、蓝等宝石,帽顶缀以红色的穗,所以又被称为红穗儿蒙古,现在多以蒙古式的服饰为主。由于长期受到汉族的影响,图瓦人也庆祝春节,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敖包节、邹鲁节、麦德尔节等。在音乐上,图瓦人拥有独特的乐器楚吾儿,它仅有3个孔,却可以吹奏6个音,图瓦人还有“呼麦”的喉音技术。[9]图瓦人具有制毡、硝皮和制作皮具工艺,妇女会绣花毡。[9]游牧的图瓦人,其主要的娱乐是以赛马、射箭为主,儿童喜欢滑雪和玩羊[]石。[9]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