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离子

明代刘基笔记
至正十九年(1359),刘伯温隐居南田,潜心创作《郁离子》,用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观念与审美理想。《郁离子》是最能体现刘伯温的文学创作特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共十八章,一百九十五篇,内容十分丰富,天道人事,无所不及。其中,大多是讽刺元末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的作品;同时,《郁离子》是一部以议论见长,用笔犀利,虚实相间,意蕴深刻的寓言体散文集。关于《郁离子》书名最权威的解释,刘伯温门生徐一夔如是说: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1]
《郁离子》作为一部寓言散文集,是中国寓言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文采[]熠、辩博奇诡的文学审美价值,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中闪烁着刘伯温治国安邦的思想光辉,以及保持对特定时代的清醒认识的社会价值。刘伯温本人曾为多人的文集作序,遗憾的是看不到他为《郁离子》写的序。[1]

内容简介

书的封面
书的封面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内容以[2]道为本兼与儒家形而下地用相结合。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嘉靖丙辰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合刻於开封刘基认为万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两极,对立统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质;四、智胜于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维。思维深得道家思维的精髓。“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基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经历了元朝官场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