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明录

南朝刘义庆门客撰录的志怪小说集
《幽明录》,又名《幽冥录》《幽冥记》,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及其门客所编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成书于元嘉十七年[a]十月至元嘉二十一年正月间,[b]是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著作,已开有意为小说之先河。[2][3][7]
《幽明录》书名取自《周易·系辞》“是故知幽明之故”注称“幽明,有形无形之象。”书中所记鬼神灵怪之事,变幻无常,合于此意。[8]《幽明录》作于刘义庆镇守南兖州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宗教思想盛行,人们在生活中寄希望于“鬼神”。此时的刘义庆因受政治风波的影响,政治进取心退减,著述多以鬼神为题材。[9][10]《幽明录》原书在宋代亡佚,《隋书·经籍志》称其为二十卷,两《唐志》称其为三十卷。今存有鲁迅的《古小说钩沉》和郑晚晴的辑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王根林校点本。[6][2]
《幽明录》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大多着力表现人面对生老病死、吉凶福祸、婚姻等问题的心态,[11]内容上以记鬼神灵异故事为主。《幽明录》书中的材料,有的来自历史传说,有的来自旧籍,并非完全出于自撰。[5]《幽明录》在搜神志怪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人情味描写,赋予神怪形象以极具人情的音容笑貌,使形象格外生动传神;[12]并吸收了文学散文的表现手法,不但具有小说情节起伏、形象生动的特点,且文笔细腻、语言流畅优美,明显地提高了志怪小说的文学水平。[12]
《幽明录》中的故事再现了汉魏晋宋的社会现实,反映当时的思想潮流和政治斗争,是珍贵的历史资料,[13][14]唐修《晋书》时,就较多地参考了《幽明录》。[15]其文学成就在南朝志怪小说中也颇为突出。[3]它不仅为同期志怪小说所效仿,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传奇至清小说,无不从它那里汲取精华。[16][13]蒲松龄就在《聊斋自志》中明确指出了《聊斋志异》与《幽明录》之间的密切联系,对《幽明录》赞誉极高。[9]

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