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瑞芳(1871—1914),字粹芳,江苏青浦(今上海市)人,1889年毕业于上海清心书院,近代出版家、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1]
夏瑞芳早年在上海英商《字林西报》当排字工人,后在《捷报》任工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他与鲍咸恩等集资创办商务印书馆。 二十七年他与张元济等合办《外交报》,并将商务印书馆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1904年起,他编辑出版《最新国文教科书》,创刊《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少年杂志》等。1905年, 夏瑞芳接盘北京“直隶官书局”,改名“京华印书局”。1907年,他与人合办五洲药房。1911年,商务印书馆参加德国特莱斯登万国博览会、意大利万国博览会,获得金牌及最优等奖。此外, 夏瑞芳积极兴办教育,先后创办了小学师范讲习所、尚公小学、商业补习学校、艺徒学校和养真幼稚园及孤儿院等。 夏瑞芳于1914年1月10日被刺身 亡。
生平履历
1897年,与鲍咸恩、鲍咸昌、高翰卿合议创立商务印书馆,集资3750元,开始只有两部手摇小印机、3台脚踏圆盘机和3部手扳压印机。平日和鲍咸昌、郁厚坤三个人办事,再招了几名工人,承印商业表册、账本和教会图书等。开业不久,赴日本考察,订购印刷设备和器材。1900年,收购日本人在上海的修文印刷局,设备较为完备,并率先在国内用纸型印书。1901年,印锡璋、张元济入股,聘请蔡元培任编译所所长,未到任。1902年,聘请张元济任编译所所长,相约以扶助教育为己任。赋与编辑出版大权,而且友好合作,共事十二年,亲密无间。同年,成立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和总务处,吸收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进馆,网罗不少精明能干的管理人才,由于张元济的推荐,翻译家严复、林纾、伍光建和蔡元培的译著先后在该馆出版,初步奠定商务印书馆在中国出版界的地位。1903年,大胆与日本金港堂合资经营,成立中日合资的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聘用日本教育家金港堂管理干部、编辑,参与编辑《小学最新教科书》,销路很好,几年内 编辑成套的中小学教科书出版,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积极从日本引进网点照相、彩色石印、凹版印刷、马口铁印刷术等先进技术,派郁厚坤赴日本学习照相制版,用珂珀罗版印书,请美国技师指导试制三色铜版。在不长的时间内,印刷质量有很大的进步。任总经理后,兼管发行工作。建立一个自成体系的发行网。十年内,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馆,资本增至200万元,全馆职工已达750人,年出书近300种。还在北京、香港设有分厂。还设立涵芬楼、商业补习学校、尚公小学、养真幼稚园、孤儿院等。十年内发展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文化出版单位。由于他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当选为市总商会议董。鉴于社会上对日本扩张势力十分反感,1912年提出收回日股的建议。几次亲赴日本,与金港堂洽谈,终于于1914年1月6日达成协议,从此成为中国民族资本的文化企业。同年1月10日,自发行所下班回家时遇刺,不幸身亡。有几千人为他送葬,蔡元培为他作传。后人称他是有远见、有魄力、善于经营的企业家。2017年2月17日,夏瑞芳逝世103周年,夏瑞芳故居开馆仪式在青浦区朱家角镇张巷南库村举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