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宾

清初文人
杨宾(1650—1720),字可师,号大瓢、耕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顺治七年,卒于康熙五十九年。
少聪慧,八岁能擘[]书。及长,工诗古文,不乐仕进。年十三时,父杨越坐累戍宁古塔,与弟宝请代不许,乃间关往诗。父殁,例不归葬,宾走京师,日哀诉于当道,因得迎母奉父柩归。康熙十七年(1678)侨寓吴门,巡抚举应“博学鸿儒”科,力辞去。
杨宾侍父戍所时,习其地理沿革,出川道里、风土人情,著《柳边纪略》,为世所称。另著有《塞外诗》三卷、《大瓢偶笔》八卷、《杂文》一卷及《力耕堂诗稿》等。

生平事迹

杨宾,出生在一个薄有良田的诗礼家庭之中。自幼聪明伶俐,受到其父杨越的严格家训,4岁人私塾,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8岁能写一手豪迈的大字。稍长,吟诗作对,深得老师的喜爱。清康熙元年(1662年),杨越因在浙东“通海案”中掩护钱[zuǎn]曾幼子事泄,与其夫人范氏被流放宁古塔。当时,杨宾年仅13岁,带领5岁弟弟杨宝与两个妹妹去上海县,投奔叔父、崇名镇右协右营都司杨[mào]经为生。八年后,懋经卒,宾等归山阴康熙十四年,杨宾就婚于吴门(今苏州市),不久又将其祖母接到吴门,此后一直寓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