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镜猴科-抖音百科
眼镜猴科[1][2][3](学名:Tarsiidae)是灵长目下的一 科动物,共3属、14种。它们体型小而紧凑,身长约10-20厘米,体重100-150克。头大而圆,眼睛特大,脸盘向前,眶间隔薄。眼适于夜视,视网膜没有视锥。颈短。黄褐色体毛;眼睛很大而圆,甚至比脑容量还大,满月般的大眼睛宛如戴着一副眼镜而得名。脖子短小,头部可作180度的回转。前肢短小强壮,后肢修长有力,适合跳跃前进;指、趾端都有圆盘状趾垫,除第二和第三趾有爪子外,其余各指、趾均具扁平的指甲。后肢胚骨和诽骨融合,而附骨特长,因而有附猴之称。尾细长,尾端多毛。是热带和亚热带茂密森林中的树栖动物,多独栖,有时成对栖息。夜行性,活动于树林和竹林中。夜行性,白天在树木的枝干上睡觉,夜晚来临时才开始活动。善于攀爬和抓住树枝。眼镜猴有高度适应树上跳跃的能力,能在树间十分准确的跳跃3米多远的距离,可以用四肢行走,靠后肢在地面上跳跃或奔跑,还能爬树,也能从树干下滑,圆盘状的指垫多少有吸盘的作用,利于攀缘。主要以昆虫为食,很少使用巢穴作为庇护所。分布于苏门答腊南部和菲律宾的一些岛上。 形态特征
眼镜猴是一种外观独特的动物,具有许多特定的特征来帮助其夜间和树栖生活方式。尽管眼镜猴的确切外观在不同物种之间可能略有不同。眼镜猴的体型较小,介于狐猴和猴子之间,体长仅约9-16厘米,不包括大约两倍长度的尾巴;尾长13.5-27.5厘米;体重85-165克。颜面圆形,吻短;眼睛几乎占据了整个面部,其直径约有1.7厘米,几乎占据了整个面部,与猫头鹰眼相似;鼻区有少量短毛;前臂和后肢很长,指骨亦长,在指、趾端有像树蛙一样的圆球形的软垫,第2、3趾端为钩形爪,其余各指、趾端是扁平的指甲;牙齿34枚;雌性具双角子宫,胸腹各有1对乳头。 五官
颅骨:眼镜猴的颅后骨骼的许多比例都引人注目。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头部,由于经过特殊改造的椎骨,它们能够在两个方向上旋转180度。因此,这种灵长类动物无需移动身体就能看到自己的身后。眼镜猴和高等灵长类动物一样,大脑的主要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的海角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