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造像是指在山崖上刮摩,或在石头上刻画出的佛教造像。[7]
中国摩崖造像于秦汉时期开始萌芽,整体发展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至东汉经历第一次高潮,形制开始定型。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道教兴起,摩崖造像发展第二次高潮来临开始向中国各地传播。[8]晚唐以后,中国北方的开窟造像活动逐渐衰落,巴蜀地区的石窟开凿和摩崖造像则日益兴盛,并独具四川特色。[6]截至2024年8月19日,中国共有摩崖造像3831处。[9]
摩崖造像是以石刻为主要内容的佛教造像,特点 是或置于露天或位于浅龛中,多数情况以群组形式出现,有时与石窟并存。[6]摩崖造像艺术是发掘整理各个朝代文化遗产,继承研究建筑、镌刻、绘画艺术的重要历史凭证。[10]
历史沿革
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