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飞虱-抖音百科
灰飞虱(学名:Laodelphax striatellus)属于半翅目飞虱科,是一种小型昆虫,其特征如下:成虫:雌虫的体长在长翅型为3.3-3.8毫米,短翅型为2.4-2.6毫米。体色从浅黄褐色变化到灰褐色。头顶略微突出,其长度通常略大于或等于两复眼间的距离。额区有两条黑色的纵沟,两侧额脊呈弧形。前胸背板和触角呈浅黄色,小盾片中部为黄白色至黄褐色,两侧各有半月形的褐色斑纹。中胸背板颜色为黑褐色,前翅较透明,中间有一个褐色的翅斑。卵:初产时为乳白色且略微透明,随后变为浅黄色。卵呈香蕉形,通常以双行排列成块状。若虫:若虫期共分为5个龄期,末龄若虫体长约为2.7毫米,前翅芽比后翅芽长。灰飞虱的这些特征有助于在田间识别这种害虫,并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遍及亚洲、欧洲和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宁夏地区,灰飞虱一年可以发生4至5代,通常以3龄或4龄若虫的形式在麦田或河边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当翌年早春气温升高至10℃以上时,越冬的若虫开始羽化成成虫。灰飞虱的发育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5℃至28℃,因此在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的气候条件下,它们更容易繁殖和发生。灰飞虱的天敌包括稻鼠婴小蜂等。在田间,灰飞虱偏好通透性良好的环境,它们倾向于栖息在植株的较高部位,并且常常向田边移动和集中,这导致田边的灰飞虱数量较多。成虫倾向于在生长旺盛、颜色嫩绿、高大茂密的植物地块上产卵。灰飞虱的寄主范围广泛,包括各种草坪禾草以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它们通过刺吸这些植物的汁液为害,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 灰飞虱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不仅通过吸食作物汁液直接为害,更重要的是它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如小麦丛矮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毒病等,这些传播的病害对作物的危害通常远超过其直接取食造成的损失。为了有效控制灰飞虱,可以采取以下防治策略: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的抗虫特性和飞虱的发生情况,重点防控低龄若虫高峰期。在成虫迁入量特别大的年份和地区,应结合防治成虫和低龄若虫的高峰期。农业防治:选择抗虫或耐虫的水稻品种,实施科学的肥水管理,以及创造不利于灰飞虱繁殖的生态环境,如保持田间卫生,减少杂草等。过这些综合管理措施,可以减少灰飞虱的数量,降低其对农作物的损害,从而保护农业生产安全。[1][2][3] 详细特征
成虫